《孔雀东南飞》名字为何叫做“孔雀”东南飞?有什么典故?(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是)

《孔雀东南飞》名字为何叫做“孔雀”东南飞?有什么典故?(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是)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的话题吧。

《孔雀东南飞》名字为何叫做“孔雀”东南飞?有什么典故?

《孔雀东南飞》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并序》。 正文第一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里借飞鸟起兴。古乐府民歌写夫妇离别,多以飞鸟起兴。后人或取其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大约为东汉末年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或经过不断修改丰富。 “西北有高楼”出自汉乐府的《古诗十九首》,和《孔雀东南飞》根本没关系,只不过有一个小故事把它们联系到了一起: 1935年 ,巴黎大学 ,中国年轻的留学生陆侃如正在进行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路应答如流,主考官很满意。突然,主考提出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第一句为什么非说是“孔雀东南飞”呢 ?为什么不是别的方向?陆侃如灵机一动,就答:“因为西北有高楼”,“西北”刚好跟“东南”相对,西北的楼高,孔雀飞不过,只好改道东南飞了。 其实,这只是巧妙地回答问题罢了,而且他没有来得及仔细思考,“孔雀东南飞”的“东南”只是一个象征罢了,是因为写作需要,并非真正是东南方, 凡是学习过古文的都知道,诗文中很多方位词意义是虚化的,不可望文生义 ,比 如 “ 刀 枪 入 库 , 马 放 南 山 。 ” 未 必 北 山 就 不 可 以 放 马 。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译文: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正是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 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

写孔雀东南飞的缘由

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最早见于徐陵《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有序云:“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载诗及序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称“古辞”,并说“不知谁氏之所作也”。近人则多取本诗首句拟题,作《孔雀东南飞》。它大致创作于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是当时人据庐江郡(今属安徽)实有其事的一个婚姻悲剧写成的,后来在民间口头流传。由于原作失题,作者佚名,因而录诗的《玉台新咏》称之“古诗”,《乐府诗集》则以为“古辞”。至于近人或疑此诗为南朝作品,是把全诗在后来流传中民间集体加工润色的成分割裂出来,用作证据,故不足信。

这首叙事诗共 350多句,1700多字。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悲剧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束缚、家长统治和门第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幸福的合理愿望。刘兰芝是个平民家女子,17岁嫁给焦仲卿为妻。焦仲卿是个衰落了的大家子弟,在太守府充任小吏。他们结婚3年,夫妻恩爱,相誓“黄泉共为友”,但仲卿的母亲不忘自家是“仕宦于台阁”的大家,歧视兰芝“人贱”,嫌她“无礼节”,“自专由”,蓄意为儿子另攀“东家”,逼迫仲卿出妻。兰芝被遣回娘家后,在兄长的逼迫下答应再嫁而暗自决定以身殉情。在新婚之夜,兰芝赴水自尽;随后仲卿也自缢身亡。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向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最后的抗争,表明了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作者描述上述悲剧后,又添以浪漫的结尾,在枝叶相通的墓木上栖落一对鸳鸯鸟,夜夜相鸣到天明,仿佛告诫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这诗的男女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和主要人物焦母、刘兄及刘母,都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焦、刘两家是封建社会下层的两个类型的家庭。焦家是从上层衰落下来的。焦母是破落大家的婆母形象,顽固、专横,一心指望儿子重振家门,满腔怨气都对儿媳发泄。刘家则本属地位低下的平民家。刘母是小家良母的形象,夫死从子,能谅解同情女儿的委屈和不幸。刘兄则是庸碌的小民,居一家之主,为生计烦恼。只看门第荣禄,无视胞妹的婚姻幸福,有世俗习气,实无害妹之心。这样两个家庭构成了主人公仲卿、兰芝的生活环境,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具体原因。仲卿和兰芝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各自家庭的影响。仲卿守礼尽孝,性格懦弱。兰芝勤劳善良,温柔体贴,忍受折磨,顾全礼节。他们追求爱情的忠贞和婚姻的幸福。仲卿自知“儿已薄禄相”,不求高官厚禄,而满足于“幸复得此妇”,不愿失掉这幸而娶得的贤慧美丽的妻子。兰芝也“感君区区怀”,忠于爱情,不羡富贵,懂得“同是被逼迫”,矢志以死维护自己的幸福。他们的理想追求和悲剧遭遇,体现着封建统治下广大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和反抗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几个人物形象,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

从汉末到南朝,《孔雀东南飞》在民间口头传唱中经过不断地加工润色,汲收了丰富的民歌叙事艺术手法和技巧,使它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是整齐的五言诗,而通篇运用精练的口语,适于歌唱,便于描述,表达灵活。全诗以兰芝的婚姻遭遇为主,描述了从焦母逼归到兰芝被迫再嫁而自尽的悲剧发展过程,故事完整,剪裁精当,冲突尖锐,情节动人。诗中“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肖其声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作者善于以富于个性特点的人物对话开展情节,同时又在冲突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对次要人物如媒人、太守,次要情节如兰芝告别小姑、太守家筹备婚礼等,描述也有简有繁,都起着表现主题思想、衬托主要人物、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全诗基本上是依照生活本来面貌作如实的描述,但也采用了民歌常用的铺叙和比兴手法,如写兰芝辞别焦家时的服饰仪容、太守家显示富贵的豪华婚礼置备,以及篇末的鸳鸯鸟相鸣等,都不仅起着衬托、渲染作用,更增强了浓郁的民歌色彩。

千百年来,《孔雀东南飞》始终为人民喜爱,传诵不衰。到五四时期,更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以揭露、抨击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它也被某些封建文人曲解成写义夫节妇,“作节烈诗辄拟其体,更益以纲常名教等语”(费锡璜《汉诗说》)。可见它的影响十分深远。

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是

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孔雀东南飞》节选: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是《玉台新咏》中的一篇文章,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该文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

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孔雀东南飞》在艺术上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已臻成熟 。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原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孔雀东南飞》故事的两个主人翁以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赢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赞叹,主人翁的墓地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粮站前方,经后人的修缮,现已经成为一处免费供游人凭吊的风景地。为了拍摄相关电视,在小市镇建成了“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开始名扬海外。

《孔雀东南飞》又叫什么?现存多少句?

《孔雀东南飞》,原名《焦仲卿妻》或《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最早的著名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现在流传的诗作有355句,1775言,其篇幅之长,是在它以前的叙事诗中所没有的。

《孔雀东南飞》那个朝代写的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2)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原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孔雀东南飞》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以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赢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赞叹,主人公的墓地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粮站前方,经后人的修缮,现已经成为一处免费供游人凭吊的风景地。为了拍摄相关电视,在小市镇建成了“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开始名扬海外。

孔雀东南飞标题含义

比喻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总体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又名是什么?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或《焦仲卿妻》,全诗共三百五十七句,计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小序十句,计五十三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长篇五言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乐府民歌代表作之一。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好了,今天关于“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