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课桌上
题记:
“支教结束就再也不来了”,这是我刚刚背着行囊踏上这片黄土地时,被一路上不便的交通折腾得心累而有些赌气的想法;但后来,“我真的不想走”,逐渐成了在和家人朋友电话时越来越多被提起的话。
“王民,讲不出再见。”7月7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研支团)老师谭敬元结束支教生活,在朋友圈写下了感言,“该怎么形容在王民的这一年呢?似乎比毕业论文的致谢更难以落笔。”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轮支教结束时。复旦大学第25届研支团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王民中学的支教工作结束。
从1999年起,复旦大学作为最早响应团中央、教育部组建研支团的高校之一,每年派出学生赴全国多地多所学校支教扶贫。王民中学是25年来宁夏接受复旦学子支教年头最长的学校,也是复旦大学支教扶贫的一个缩影。25年来,50多名复旦学子跨越山海,用对教育的爱与光,照亮王民中学的孩子们,在复旦大学与王民中学之间,书写了一段山海情更深的佳话。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
黄浦江畔,复旦大学。六盘山区,王民中学。
1999年,复旦大学与王民中学结缘。当年秋天,复旦大学第1届研支团的老师来到西吉县王民中学。时值今日,已有25届学生在此支教。
2002年4月,作曲家李正帆来到王民中学。王民中学孩子们的纯真质朴和支教老师的故事打动了李正帆,他写下了《宁夏》这首歌。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我可以假装看不见,也可以偷偷地想念……”
听着《宁夏》这首歌,记者驱车来到王民中学,见到了复旦大学第25届研支团的牛嘉阳、谭敬元、常怡然三位老师。
研支团老师(中间三位)与王民中学教师代表合影。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摄
让三位老师至今难忘的是,他们刚到王民,要去采购一些日用品,在面馆、超市、五金店,遇到的人都会亲切地向他们打招呼:“研究生老师好!”
牛嘉阳是西北人,他听懂了当地老乡的方言。“我突然觉得,身上的责任重了。”牛嘉阳说,这是前面24届学长学姐用坚持与责任换来的。
受此感召,他们冲在前,挑重担。王民中学缺什么课的老师,他们自动补上去。王民中学缺音乐老师,从小接受音乐专业培训的常怡然老师,成为了三个年级的音乐老师;一位老师有身孕,行动不便,谭敬元老师补位冲在前,承担了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九年级缺数学老师,牛嘉阳补了上去。七年级缺道德与法治课老师,牛嘉阳又补了上去。
牛嘉阳老师在给同学们上课。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摄
除此之外,研支团的老师,还根据王民中学每学期的安排,带孩子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例如艺术节、运动会、文艺晚会等。
“能来到王民中学,意味着责任,我们会尽全力完成各项工作。”牛嘉阳坦言,复旦大学与王民中学结缘25年,有幸成为复旦大学研支团的一员,这是一件特别骄傲自豪的事情。
一个女孩子,为何要去那么远那么苦的地方
记者在王民中学采访时,牛嘉阳正在跟九年级的学生打篮球。
牛嘉阳,是甘肃会宁人。会宁方言与西吉方言相差无几。球场上,牛嘉阳用方言和同学们交流。“不要让着我,咱们好好打。”牛嘉阳说,融入王民的方式有很多种,与学生们一起打篮球是其中之一。
通过打篮球,牛嘉阳发现有些平时调皮的孩子,球打得好,还有大局意识。于是,他和谭敬元、常怡然二位老师在家访时,会先去这些孩子家里。
谭敬元(左一)与牛嘉阳(右一)家访留影。受访者供图
通过家访他们发现,有些孩子生性好动,有些孩子家长管得不严,有些孩子缺少关爱……有了一次次的家访,家长记住了他们,虽然记不住他们的全名,但是都知道他们是“研究生支教老师”;通过家访沟通,原本平时在学校或课堂调皮捣蛋的孩子,调整了状态,课前能积极预习,上课能认真听讲,课后能仔细复习,“感觉像换了一个人”。
牛嘉阳在读中学时,得到了支教老师的帮助与指点,让他有了走出大山、走向更大世界的目标。“祝愿孩子们都能考出去,走上更大的舞台。”牛嘉阳说,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他的讲述,得到一些激励和启发。
谭敬元,是一位东北姑娘。平时喜欢用视频和照片记录生活。每当学校有运动会、艺术节,她会拿起手机记录下美好的瞬间,然后分享给同学们。一年时间,谭敬元已经能听懂一些西吉方言,有时还能说上一两句,不时引来同学们一阵欢笑。在王民中学的复旦支教亭,谭敬元与七年级(2)班的孩子们在谈心。“孩子们,未来不是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你们的梦一定会实现。”
常怡然,来自北京,父母都是高校教师。“我大概受父母影响比较大,热爱教育事业。”常怡然说,这是她参加研支团的原因之一。
正在讲课的常怡然老师。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摄
常怡然来王民中学支教,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身边也有反对声。“你一个女孩子,去那么远、那么艰苦的地方,能不能坚持的下来?”有人曾这样质疑常怡然。
“女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女孩子也能吃苦。”常怡然告诉班里的女孩子,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要从容面对,踏踏实实过好生活。
一张保鲜膜包裹的旧书桌
一张书桌,铭记历史。行行字迹,传承精神。
王民中学有一张书桌见证了25年来、50多位支教老师的坚守。
2022年4月底,这张书桌被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借用作展品。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前,这张书桌被运回了王民中学,运回时用保鲜膜包裹着,存放在办公室里。
“开学时,书桌用保鲜膜包着,放在办公室里,我们没发现。”站在这张记录了历届研支团老师名字的书桌旁,第25届研支团的三位老师们讲起了与这张桌子的缘分。
听说书桌被运回王民中学了,第25届研支团的三位老师还刻意找了一下这张记载着学长学姐姓名的书桌,但没找到。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经同事提醒,他们仔细一看,才知道眼前被保鲜膜包裹的书桌,就是他们要寻找的书桌。
书桌四周密密麻麻的黑色印记,那是历届复旦研支团成员的签名。“震撼。”谈及第一次看见这张书桌,牛嘉阳表示,一批又一批的复旦人秉承同样的理念来到王民中学,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在这里诠释了“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
在王民中学,研支团成员团结互助,团结同事,向同事取经,学习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家访,但是他们利用节假日,从学校周边的王民村开始,走村入户,开展家访工作,掌握学生在家情况,促进家校共建工作。正是有了一次次的家访,一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变得积极上进。
眼前的书桌,证明了王民中学是宁夏接受复旦学子支教年头最长的学校,见证了复旦大学研支团在王民中学支教扶贫的历史。
复旦大学第25届研支团老师的支教生活已结束,他们依次在这张书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复旦大学第25届研支团老师合影。受访者供图
“王民满足了我对于‘人生是一场盛大的体验’的期待,又给予了我太多未曾期待过的幸福、温暖和快乐。”谭敬元说,一年的时间太短,而王民留给他们的又太多,虽然他们的支教生活结束了,但是他们与王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文章来源】百度机器人搜索,百度热搜索新闻
一张旧课桌上相关拓展阅读
题记:“支教结束就再也不来了”,这是我刚刚背着行囊踏上这片黄土地时,被一路上不便的交通折腾得心累而有些赌气的想法;但后来,“我真的不想走”,逐渐成了在和家人朋友...
以上就是新高三网整理的关于一张旧课桌上(今日热搜:#写满复旦大学25年支教宁夏西海固的情谊#解读)的全部内容,让我们一起关注热搜。
本页面文章一张旧课桌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